Add Your Heading Text Here
退化性膝關節炎

不是老年人專利 中醫談退化性膝關節炎
年過50歲,膝頭經常疼痛或痠軟無力,關節活動時更可聽到「喀喀聲」,甚至發現有腫脹變形的情況?你可能已經被退化性膝關節炎找上門了。實際上,全港目前至少有70萬人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而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的研究指全球有多達3.65億人受膝關節炎困擾,是各種骨關節炎中佔了最多患者人數的慢性關節炎症,而這個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
風險因素與症狀
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風險因素有:
- 體重過高
- 受傷:膝關節或附近肌肉韌帶以往曾受傷(半月板損傷、前十字韌帶損傷)而未有妥善處理
- 勞損:工作關係需要提舉重物
在眾多風險因素當中,以體重過高為最常見因素。以往有本地研究指出有64%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均有過重的問題。肥胖人士患上膝關節炎的機會比正常體重的人多5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呈現為漸進式加重,隨年月增長,關節液分泌減少,加劇軟骨磨蝕,關節之間摩擦增加而加劇疼痛。
初期症狀較輕微,以關節局部不適、痠軟為主,疼痛較輕且發作不頻密。中期時症狀加重,早上起床後關節持續僵硬,活動不利,稍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後疼痛明顯加重。後期則疼痛劇烈,膝蓋關節局部腫脹變形,無法完全伸直或屈膝,小腿肌肉萎縮。
中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認識
在中醫角度,退化性膝關節炎多以「痹証」、「骨痹」等等稱呼,若有明顯的關節腫脹變形更有「鶴膝風」之病名稱呼。中醫理論認為,因為年老或勞動過度,肝腎虛損,而「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虛損本身已令筋骨失去應有的濡養,加上風寒濕熱等外來邪氣侵襲局部絡脈,導致氣血痹阻,發為疼痛。
中醫治療上,常見以針灸配合內服中藥治療。內服中藥則以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為主要方針,常用中藥有懷牛膝、杜仲、獨活、桑寄生、續斷、海風藤、雞血藤、五加皮等。2021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研究顯示針灸治療能顯著地改善膝蓋疼痛及協助關節恢復功能。這裡介紹數個常用穴位,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按摩:
- 梁丘
在大腿,膝蓋骨(髕骨)外上方2寸(3橫指寬的距離)
- 血海
在大腿,膝蓋骨(髕骨)內上方2寸(3橫指寬的距離)
- 犢鼻
髕骨下外側凹陷處
- 陽陵泉
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 鶴頂
每個穴位每次可按摩2-3分鐘,每天1至2次。
推薦食療 – 杜仲牛膝豬骨湯
懷牛膝15克、五指毛桃15克、枸杞子10克、杜仲 10克、紅棗 3-4枚、粟米適量、豬骨 300克/ 豬尾1條
做法:
- 將豬骨或豬尾汆水,其餘材料洗乾淨備用。
- 在煲內加入1.5升水,將所有材料加入煲內,煮滾後轉文火煲約1.5小時。適量調味即可飲用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各人體質有異,詳情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工人醫療所
北區中醫教研中心
歐朗然中醫師